
【記者/蘇彩娥 台中報導】
臺中市大安區素有「難玩、難留」之稱,但一群來自國立聯合大學的七位大學生正用行動顛覆這個印象。參與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第15屆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這支名為「笑年ㄟ,安啦!」的青年團隊,走入大安海港聚落「海尪窟」,推出《扛貝殼計畫》,結合文化轉譯、青年旅遊與社區參與,為老聚落注入創新思維與新世代活力。

團隊由文化創意與數位行銷學系學生組成,成員背景橫跨農村與城市,由熟悉地方的隊長帶領,以「笑年ㄟ,安啦!」為名,傳達青年面對地方挑戰的樂觀與韌性。他們以「聚鯨之地、聚金之地」重新詮釋海尪窟的文化意象,強調海港歷史與產業潛力,試圖打造具故事性與參與感的青年旅遊場域。

在旅遊設計上,團隊與在地品牌如安貝斯釀酒故事館、阿聰師芋頭文化館、大安農會等合作,推出結合五感的導覽體驗,讓遊客「看故事、聽歌聲、嚐特產、走老港、聞釀香」,用身體感官深入認識地方文化。同時導入數位導覽工具與影音行銷手法,提升農產「五寶」—米、蔥、酒、芋頭、豬肉的話題與可見度,拉近農村與年輕族群的距離。

不僅如此,團隊也積極推動社區參與與世代對話。他們開設「致未來」手機攝影課程,邀請長輩用手機記錄生活,從鏡頭中重拾對家鄉的記憶與表達的自信。課程成果預計於八月中旬舉辦展覽,邀請更多民眾見證世代交會下的文化溫度。

「文化不該只停留在展板裡,而應該轉譯為人人都能理解與感受的語言。」團隊成員指出,無論是一段導覽語音、一道芋頭甜點,或是一張長輩拍攝的照片,都是傳遞地方記憶與情感的載體。他們希望藉由創意與科技,讓文化更生活、更可親,也更容易引起共鳴。

《扛貝殼計畫》不只是一場暑期計畫,更是一段真實參與、深度共創的地方實驗。這群青年以實際行動證明,文化創生並不遙遠,青年也能是地方轉型的主角。他們期待,這場洄游行動不只是造訪,更能留下記憶、帶走感動,讓更多人重新看見大安,為漁村帶來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