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宋佳景/ 台中報導】
由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第9屆「2025臺灣美術雙年展」15日在國美館開幕,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國美館長陳貺怡、策展人賴駿杰及多位參展藝術家均出席。展覽以「黑水」為題,規劃三大子題,共邀31位(組)藝術家展出37組件作品,其中7組件為全新委託製作,許多作品曾在國際影展與藝術節獲獎,開展即吸引高度關注。

王時思表示,國美館與其他美術館最大的不同,是肩負替臺灣藝術發展立下座標與里程碑的任務。即使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本屆雙年展仍提出勇敢叩問「黑暗的歷史究竟是什麼?從黑暗中能否學習?」她強調,「只有黑暗才能看見光」,策展主題不僅反思歷史,更是面向未來的重要提問。

館長陳貺怡指出,臺灣美術雙年展已邁入第9屆,是臺灣當代藝術的重要平台。今年最大不同在於所有參展者皆為臺灣藝術家,主題亦回到臺灣歷史與文化記憶書寫;從資深藝術家陳界仁到26歲的新秀蔡昱廷,跨世代作品並置,呈現多元視角。她也提到,本屆由年輕的館內策展人賴駿杰統籌,他長期研究臺灣歷史的晦暗面,特別關注原住民、多族群與跨國流動等議題,為展覽帶來新的史觀與討論方向。

策展人賴駿杰說明,「黑水」除讓人聯想到象徵早期移民渡海險阻的「黑水溝」,也將觀眾帶回帝國海權競爭與殖民擴張的歷史場景。臺灣作為多族群交匯的島嶼,流動著南島語族、墾民後代、殖民地出生者到當代移民的生命經驗;雙年展透過當代藝術參與與介入,以解殖視角尋找重寫臺灣藝術史的可能。

國美館表示,策展概念借用學者瓦爾特・米尼奧羅「晦暗面」理論,隱喻臺灣歷史中遷徙、離散與多重殖民的經驗。「黑水」意圖質疑既有以政權與大陸中心敘事為主的歷史框架,並藉藝術創作的想像力從地緣政治角度重新審視藝術史書寫的限制。

開幕儀式由藝術家李慈湄與匈牙利藝術家商若飛(Zsofia Samodai)帶來跨視覺、聲音與行為的全新表演,透過《死語,生韻:交換之網》的聲響取樣與即時化學反應聲效,象徵由礦物與資本體系回返族群文化根源,為展覽揭開序幕。

展期首日亦安排表演與講述活動,包括李立中的《大肚王國》講述表演,以古地圖、鴿籠與17世紀日常物件重構大肚王國歷史;藝術家致穎則帶來《苦聲》現場演奏,融合克里奧爾音樂、雷鬼與客家音樂,回應苦力制度廢除後的文化交會。

「黑水—2025臺灣美術雙年展」即日起展至2026年3月1日,期間將舉辦座談會、導覽與表演等公眾活動,邀請觀眾從「水」的隱喻重新思考臺灣歷史與島嶼位置。更多資訊可至國美館及臺雙展Facebook粉絲專頁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