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彩娥 馬祖報導
連江縣政府主辦的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展覽以「生紅過夏」為主題,融合了來自7個國家的藝術家與80多個創作團隊的共同創作,呈現了超過70件多樣化的作品。這些作品包括戶外裝置、室內展覽和繪畫等,以馬祖特有的文化藝術為基礎,為島嶼帶來了全新的藝術風貌,同時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遊客參觀。於11月中旬展覽結束後,將超過20件作品永久或長期展示,這些作品將成為馬祖地區居民和未來遊客長期欣賞的藝術創作。

今年以今年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以「生紅過夏」「生紅過夏」(tshiang ngoyngˋkuoˋha^)為主題,「生紅」指的是冬天新釀老酒,開罈過濾後的酒汁呈現桃紅色澤;「過夏」則是經過細心保存的老酒,通過夏天的錘鍊後,化作帶琥珀色澤、更溫潤順口的馬祖老酒,「生紅過夏」象徵如同老酒歷經時間的沈澱,經過一年醞釀發酵,成為充滿生命力的藝術盛典。

連江縣長王忠銘表示,馬祖的豐富魅力需親身體驗才能真正感受到。自2014年以來,遊客人數持續增長,從12萬人增至預計2023年可能達到23萬至25萬人,每年平均增長1萬人。為推動馬祖觀光旅遊業,連江縣政府計畫在2023至2026年間投資30億元擴建福澳碼頭,同時爭取188億元進行北竿3C機場擴建工程,預計明年展開工程,大幅改善馬祖的海空交通問題。面對疫情後的旅遊需求,王忠銘呼籲中央政府提供馬祖淡季旅遊補助,同時盡快開放小三通,促進馬祖旅遊觀光產業活躍。

在這第二屆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中,包括了由在地策展人李若梅、曹楷智領導的「島內視角計畫」;以馬祖在地閒置民宅空間為創作場域的「轉厝計畫」;從東莒延續至東引,由馬祖青年蔡沛原策展共同創作的「迴島嶼吧」。

疫情解封後,今年特別邀請了日本、韓國、德國、法國、馬來西亞和盧森堡等國的藝術家參展,並特別邀請了韓國REAL DMZ PROJECT和芬蘭赫爾辛基雙年展的策展人共同參與,探討馬祖的冷戰前線、海島經驗和信仰文化等議題。

此次展覽中的作品包括了由當地策展人李若梅、曹楷智領導的「島內視角計畫」,以及「轉厝計畫」,透過藝術與建築團隊進駐閒置民宅空間,重新詮釋馬祖建築和生活文化,讓住宅成為流動的藝術地景。

其中,位於南竿機場旁的《26據點》是馬祖戰地轉身再生計畫中的首要轉譯據點。這個地點以「海角藝隅」的名義,的名義由張正瑜構想,她採用了創新的轉譯方式,在保留現有結構的基礎上賦予空間新的功能。該據點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其開放性,原有建築隱藏在視線之下,因此在因應安全需求的同時,透過環境元素如步道、圍籬和扶手的增設,盡可能地保留了廣闊的海景天際,透過創新的轉譯方式賦予空間新的功能,並以開放性的設計吸引眾多遊客。

《轉厝計畫》以閩東語「轉厝」命名,即「回家」之意。邀請藝術與建築團隊進駐,以馬祖在地閒置的民居空間作為創作場域,讓藝術走進常民的生活,與馬祖家庭的情感記憶交會,結合歷史、記憶、地景的藝術創作,延伸進市街與遺址,並用當代視角重新詮釋閩東建築及生活底蘊,讓住居成為紀錄時間光譜的藝術地景。

此外,「迴島嶼吧」計畫中的作品也被列為永久性展品,包括東莒的「大船歸港─士官長的再生船屋」和東引的作品「鄰聚─中路街道家具共創設計」、「東引門牌夢想成為設計之島」、「守護」和「遠方的探照燈」等等。這些作品期將永久展示,遊客到馬祖時也可在前往東莒或東引時欣賞到這些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