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NEWS記者/蘇彩娥 南投報導
4月10日適逢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慶祝成立39週年。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見證了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從成立之初的艱辛歷程到如今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系統的成熟發展。當日,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其中包括新書《山林族語—玉山國家公園原住民族傳統地名與文化意涵》的發表會。
玉管處於113年出版《山林族語—玉山國家公園原住民族傳統地名與文化意涵》新書,係緣於110年起,玉管處啟動「原住民族地區傳統名稱與文化意涵調查計畫」,先從西部園區的南投縣信義鄉、高雄市桃源區及嘉義縣阿里山鄉,再到東部園區的花蓮縣卓溪鄉,以園區濁水溪、高屏溪及秀姑巒溪3大水系溪流流域為單元,試圖追溯曾經生活在這塊土地各原住民族所留下的傳統地名與文化意涵。
《山林族語—玉山國家公園原住民族傳統地名與文化意涵》將此紮實調查、親切訪談、詳實考據的成果流暢合宜地呈現給國人,在自然、環境、保育之外,也經由歷史、族群、生活等途徑來認識玉山國家公園,藉著系統性梳理與豐富的圖文,以當代眼光親近甚至重新開啟先人的視野。本次新書發表會將展現「溯源」與「還原」兩大精神與成果,將國家公園永續傳承、永續保育自然土地,以及人們與土地的互動原汁原味帶給國人。
另,為了延續本次活動的原民主題,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還將在同日下午辦理「原住民民族植物應用-蕨類植物上板體驗課程」。這個體驗課程將教授參加者如何應用原生蕨類植物和巒大杉製作居家生活用品,以展現土地與人民的互動與連結。延續新書發表會原民主題,玉管處亦將於同日下午辦理「原住民民族植物應用-蕨類植物上板體驗課程」,本體驗課程為應用臺灣原生蕨類植物「杯狀蓋骨碎補」(別稱兔腳蕨)及臺灣特有針葉樹種「巒大杉」DIY製作居家生活辦公室植栽好物。
蕨類為布農族民族植物,原住民應用蕨類作為食用、藥用、編織或陷阱偽裝等材料,蕨類亦為野生動物棲息處或食物等,與布農族傳統生活慣俗智慧息息相關。而上板材料為巒大杉,亦為布農族民族植物,布農族用於製作木屋柱材、養蜂箱、建築傢俱等,也是野生動物食物來源。巒大杉是1907年由臺灣總督府官員小西成章最先於南投縣信義鄉巒大山(現多稱西巒大山)發現,並由早田文藏命名之,玉山國家公園及臺灣中部、北部及東北部海拔約1,300-2,800m山區皆有分布;而巒大山正是因為布農族巒社群(takebanuad)祖居於此才被命名,巒社群目前主要分布於南投縣信義鄉豐丘、望鄉、新鄉、人倫及玉山國家公園東部園區周邊的花蓮縣卓溪鄉。本次使用的巒大杉板為國產材,也是臺灣在推動提升木材自給率、以達到永續發展目標一個很重要的項目,本課程係結合布農文化、臺灣永續發展目標與玉山國家公園之精彩課程,期許參加者透過手作感受自然與文化結合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