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難察覺破壞 醫籲勿因不痛就鬆懈治療

分享連結:
tu2
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程發展往往沒有明顯異狀,務必定期追蹤及服藥,才能良好控制病情。圖:亞大醫院提供

【記者/呂宗岳 台中報導】

35歲張姓廚師十多年前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透過藥物控制發炎指數恢復正常,後續改用生物製劑治療,關節腫脹與疼痛大幅改善。多年來他誤以為「不痛即無礙」,未料近期再度出現關節不適,回診檢查發現手腕骨頭早已出現破壞。經醫師評估後調整治療藥物,病情才得以穩定,避免進一步惡化。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黃柏豪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RA)屬於不可逆疾病,雖無法根治,但可透過長期規律治療控制病程。然而,許多患者誤以為只要疼痛緩解、指數正常,即代表病情穩定,忽略了潛藏的「關節破壞」。

黃柏豪說明,即便血液檢查中如CRP、ESR等發炎指數正常,實際上關節滑膜內仍可能存在慢性發炎,進而引發骨侵蝕等不可逆損傷。這些變化往往無法用肉眼或症狀察覺,須依賴X光或超音波等影像檢查才能明確評估。

以張先生為例,他雖無明顯疼痛,但X光顯示手部已有明顯骨侵蝕,若未及時介入治療,恐導致關節變形、功能受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所幸透過更換作用機轉不同的新型生物製劑後,關節破壞趨於穩定,生活品質得以維持。

黃柏豪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鍵在於「及早診斷、持續治療與定期追蹤」。無論是傳統疾病調節藥物(DMARDs)、生物製劑或標靶藥物,都需長期規律使用,才能有效抑制病程惡化。此外,定期影像檢查可及早發現關節變化,補足血液指數的盲點。

他提醒,患者即便症狀緩解也不應自行停藥或延誤回診,否則恐錯失最佳治療時機。醫師能依據最新狀況調整藥物策略,例如由傳統藥物轉為生物製劑,或更換不同機轉的生物製劑,以達到最佳控制效果。特別是從事需頻繁使用手部工作的族群,更應注重關節保護,並配合醫療團隊定期監控病情,方能有效對抗這場「無聲的關節戰爭」。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