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宋佳景 台中報導】
我國邁向淨零排放再添重大進展。由海洋委員會與農業部共同提出的兩項藍碳方法學「海草復育」與「紅樹林植林」於7月24日獲環境部正式審議通過,成為臺灣藍碳制度化的關鍵里程碑,也為2050淨零目標注入新動能。
此次方法學由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領銜設計與撰寫,涵蓋碳匯選址原則、適用條件、監測準則與效益評估等完整架構,參考聯合國IPCC方法論,結合臺灣本土生態特性,具高度科學性與實用性。

林幸助表示,面對氣候危機,「負碳比減碳更重要」,自然碳匯是目前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策略之一。海草床與紅樹林不僅具高效固碳能力,更是海岸生態與漁業資源的庇護核心。他指出,紅樹林生長迅速、碳封存效率為陸地森林的1.5至2.5倍,且無野火風險,「是全球最具潛力的碳匯系統之一」。
該團隊歷經十年,建構出臺灣本土的紅樹林與海草床碳收支模型與排放係數,成為此次藍碳方法學的核心基礎。兩項方法學未來將應用於閒置養殖池、鹽田、埤塘與濱海濕地等潛力區,成為推動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的核心依據。

國際上,藍碳行動加速推進。2023年聯合國COP28通過「紅樹林突破計畫」,預計在2030年前投入40億美元,保護與復育1,500萬公頃紅樹林。林幸助指出,Apple、Netflix、Microsoft等企業已將藍碳納入減碳策略,全球藍碳專案中,高達99%為紅樹林復育。
臺灣四面環海,具備發展藍碳的天然優勢。林幸助強調:「臺灣不能缺席藍碳發展,更應擘劃具有本土特色的自然碳匯路徑,與國際接軌,共同實現永續淨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