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治癌趨勢不只看器官 基因檢測找出治療標靶

分享連結:

記者/周嘉華 台北報導

癌症治療不只看器官,揪出不常見於該器官的基因變異,才能找出最精準治療!以肺癌為例,台灣肺癌是發生率和死亡率雙冠的「新癌王」,也是標靶藥物與精準治療發展較早且較成熟的癌別,但臨床發現有一群病友過去僅有化療可用、預後差,隨著基因檢測的進步才發現是一些比較不常見但可能發生在多種癌症的基因變異。隨著醫藥進步,健保陸續給付肺癌使用跨癌別特定基因變異的對應標靶藥物,加上即將給付的NGS(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不僅在肺癌有精準治療,也可望成為更多癌別病友的希望,找出更多精準治療的選擇。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張文震理事長說明1藥治多癌新觀念。(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提供)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張文震理事長說明1藥治多癌新觀念。(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提供)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張文震理事長表示,傳統的癌症分類是以癌症原發部位、血液或細胞組織命名,治療也以原發部位癌別為處方用藥的基礎。然而,近年醫學發現不同癌別也可能發現相同的基因突變,即為「跨癌別特定基因」,病友只要經基因檢測,確認有特定基因突變,舉例如高腫瘤突變負荷量(TMB-H)、RET融合基因或突變基因、BRAF突變、NTRK融合基因等,就有機會不論癌別使用相同的藥物治療。

台大醫院內科部何肇基教授說明肺癌治療需先檢測是否有特定的驅動基因變異,再給予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以達精準治療之效。(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提供)
台大醫院內科部何肇基教授說明肺癌治療需先檢測是否有特定的驅動基因變異,再給予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以達精準治療之效。(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提供)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吳教恩理事進一步說明,癌症精準醫療觀念不斷進步,不但強調個人化治療的「同病異治」,近年跨癌別特定基因對應藥物的研發,包括口服單一標靶、兩種標靶藥物等,也開啟「異病同治」的新時代!研究顯示,跨癌別特定基因變異的癌症病友,採用對應藥物的治療反應率明顯增加,以BRAF基因變異對應的標靶藥為例,對肺癌、甲狀腺癌、腦瘤等實體癌症都能延長疾病控制的時間。

跨癌別特定基因對應藥物的研究進展
跨癌別特定基因對應藥物的研究進展。

以台灣第一大癌症的肺癌為例,每年新增超過1萬6千名患者,其中約9成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台大醫院內科部何肇基教授表示,肺癌治療需先檢測是否有特定的驅動基因變異,再給予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以達精準治療之效。根據《2022台灣晚期肺癌藥物治療共識》,非小細胞肺癌常見EGFR、ALK、ROS1、EGFR Exon 20、KRAS、MET、BRAF、NTRK與RET等9大驅動基因,其中最後3種基因突變是肺癌中的「罕癌」,比例僅占1-2%左右,幸運的是這些基因已有被核准用於多種癌症的標靶藥物被研發出來。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吳教恩理事說明,近年因應藥物進展,癌症治療也開啟「異病同治」新時代。(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提供)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吳教恩理事說明,近年因應藥物進展,癌症治療也開啟「異病同治」新時代。(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提供)

過去,肺癌病友如果屬於跨癌別特定基因變異,因缺乏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僅有化療一途,但傳統化療的預後差,病友飽受不斷復發之苦,且整體存活時間也顯著縮短;然而,近年相對應的標靶藥物陸續上市,甚至於去年底和今年初納入健保給付,讓癌友對於更有效治療與減輕經濟負擔都有了新的盼望。

非小細胞肺癌的常見9種驅動基因
非小細胞肺癌的常見9種驅動基因。

何肇基教授門診中就有一名7旬婦人,無抽菸史,有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心臟病,以及肺癌家族史,有一天因久咳不癒及胸痛就醫,診斷時已是轉移性肺癌,癌細胞轉移至腦部及肝臟,無法開刀,而後又安排基因檢測,找到BRAF驅動基因突變,年初予以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症狀及影像檢查結果在短時間內都有顯著的改善,讓病友、家屬與醫療團隊都相當振奮。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跨癌別特定基因呢?張文震理事長表示,遵循醫囑,精準診斷與持續治療,晚期癌症也有機會找回幸福人生。癌症基因檢測的常見方式有IHC(免疫組織化學染色)、PCR(聚合酶連鎖反應技術)與近來話題火熱的NGS(次世代基因定序),前兩者目前有健保給付,但檢測項目有侷限;較新的NGS可以一次檢測較多種基因,政府預計近期納入健保給付,幫助癌友及早診斷、確認突變的基因類型,及早擬定更精準的治療策略。

分享連結:

熱門

【記者/葉志雲 台中報導】2025年伊始,位於台中市西屯區的麗喆中小學暨幼兒園於今天1月8日舉行 2024歲末 …

【記者/宋佳景 台中報導】米其林星級點心專家「添好運」,作為港式飲食文化的代表品牌,今年年底再度為市場注入新靈 …

【記者/宋佳景 台中報導】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讓長者在晚年生活中活出健康與精彩,成為社會重要課題。臺中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