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志雲 台中報導
台中市獅頭製作大師林煙朝,經台中市傳統工藝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審議會審議通過,認定為傳統工藝「獅頭製作」項目技藝保存者,台中市政府將頒發獅頭製作保存者證書,以彰顯其製作技藝。熱中推廣獅頭藝術數十年的林煙朝老師,對於研發多年的傳統製作技藝獲得政府肯定,備感欣慰,也相當開心。
52年次的林煙朝老師,現居住台中市南屯區鎮平里鎮平巷,也是著名的陶藝家,擅長利用大肚山紅土製壺,他長年行善,以手工陶壺義賣集資做公益,已陸續捐贈三台「百福號」復康巴士給台中市政府;目前正展開第四台復康巴士「百福快樂號」傳愛活動,預計義賣百把陶壺的購車善舉,也很快可以圓滿達標。林煙朝老師樂善好施,也是壺雕藝術家的太太徐秀雲一樣熱心公益,賢伉儷善行深獲社會各界肯定,先後獲得好人好事代表表揚。
林煙朝製作精美的台灣獅頭
林煙朝老師從事獅頭製作的時間,比陶壺創作還要早。他說,老家在龍井的永順宮後面,廟會節慶丶進香活動或是年尾時節,宮廟都會有「弄獅」的表演,舞獅從小看到大,百看不厭,對於獅頭的各種造型,更是愛不釋手。
林煙朝的台灣獅頭作品
林煙朝就讀四箴國中時,有一次工藝課,老師要大家塑形當作業,他第一個想到就是獅頭;雖然沒有人教導,小小年紀的林煙朝,自己摸索,用泥土糊報紙,竟然可以做出一個栩栩如生的獅頭,同學和老師都很驚訝。林煙朝的獅頭作品,後來被學校送去參加校外的工藝比賽,還得了獎,但他並不知道這件事,一直到出社會賺了錢回到母校頒發獎學金,看到當年自己做的獅頭還擺在學校,才知道這個遲來的榮譽。
林煙朝彩繪台灣獅頭
林煙朝說,從小就愛看人家弄獅,對於獅頭的動作和表情,尤感興趣;國中塑造獅頭為學校爭光這個榮耀,確實帶給他很大的鼓舞和信心,影響極大。
林煙朝自嘲不愛讀書,國中畢業後,就去彩色製版廠當學徒,後來轉作印刷,當兵回來沒多久就自己創業;林煙朝對於獅頭情有獨鍾,從學生時代到自己開公司,喜好未曾稍減,且持續不斷的在收集獅頭。林煙朝特別偏愛舊的獅頭,但主人家對於舊獅頭普遍有感情,不輕易出讓,讓林煙朝備感挫折,轉而萌生自己做獅頭的念頭。
林煙朝用陶土為獅頭塑形做模
林煙朝在印刷事業較為穩定之後,35歲左右開始投入獅頭製作。林煙朝不諱言,弄獅雖是民間非常普遍的民俗活動,但舞的獅也是專門的學問,獅頭的製作技藝,也有其專業性,自行摸索之餘,仍多方向舞師界前輩請益;只是,真正從事獅頭製作的匠師少之又少,只能求教於舞獅師傅,對於獅頭的製作,則曾向竹編大師李榮烈學習竹編技藝,諸如取竹材、剖竹片、削皮去酯、拋光、治圈、轉折技巧等初步技術。
林煙朝為台灣獅頭上妝彩繪
其次,紙漿製作部分,林煙朝最早靠自己摸索,但未盡理想,也是四處求師拜藝,最後經知名的民俗學者洪敏麟教授指點,東記造紙員工提供紙漿,以及跟隨彰化胡新虎師傅學習紙糊技巧。
至於獅頭的形狀,林煙朝除靠自己多方的觀察外,也到全國舞獅競賽場合觀摩,並請教武館的師傅,如傳練堂陳慶宗老師、舞獅達人江岳哲老師,學習展現獅子威猛神態的模樣。
林煙朝獅頭作品
最後為獅頭上色,林煙朝起初採取傳統的顏料,但色彩不夠鮮艷,其後請教美術老師,改採廣告原料,又遇到下雨色彩潮濕糊掉的問題;幾經試驗,最後經台中市鄉土文化學會的推薦,在經營原料廠商高雄龍泰壓克力製造廠的協助下,採用現代化的壓克力顏料,才克服獅頭彩繪的難題。
林煙朝製作的獅頭除了糊紙外,還要糊上一層布。
總之,林煙朝四處拜訪全國各地武館、獅陣,向諸多前輩請益各門派製作的方式和不同之處,包括大甲五十三庄獅陣、西屯集英堂、彰化路上振興社、田尾同義堂、大肚山同仁堂、瓦瑤厝勤習堂、彰化胡新虎同義堂、台北洪來旺(獅頭旺)老師等,並觀察各獅陣精神威猛神態,將其融會貫通,才能製作出獨具威猛型態的獅頭。
林煙朝製作古稱鯪鯉的穿山甲,亦栩栩如生。
林煙朝老師製作的獅頭,以台灣獅居多,因自己做印刷生意,對紙的品質比較內行,特別採用纖維較長的進口牛皮紙,不但硬度夠,韌性亦強,他在中間再加上一層布,以增加纖維的硬度;一個獅頭,光是糊紙就要7層,再加上布1層,總計8層的工序,製作時間亦長,前後要耗上一兩個月之久,但慢工出細活,質地也格外堅固,不易損壞。在獅頭的造型上,林煙朝老師比較注重藝術性,讓獅頭的比例略為縮小,以方便收藏者居家懸掛當擺飾,因此,特別受到藏家的喜愛。